像天上的星星,闪着光却离得远
-----正文-----
见手捧英语书又来他家的小男孩,杨星洲哭笑不得,他好好一个教数学和物理的人,突然得了辅导英语的任务。
他合上手里的物理教案,笑了笑:“今天有什么问题?”
小男孩站得笔直,沉默地翻开英语书里夹的笔记本,指了指其中的一道题。杨星洲看了眼,开始讲解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考点。
杨星洲分析完错题本里更新的题目,敲了敲桌子,问出好奇很久的问题:“为什么不去找容老师?”
小男孩局促地捏着笔记本页脚:“我不想和女老师说话。”
杨星洲大概猜出抵触的心理原因,转着黑笔道:“容老师知道你愿意学英语很开心,希望能和你有更多的交流。如果当面说不出话可以试着在纸上写了传达给她,慢慢学着和女生接触好吗?与人沟通是一项能力,学会表达自己内心能帮助你更好生活下去。”
“这两天容老师还忙着‘光愿’项目的初期运营,你可以写信给城里的帮助者,告知自己的情况,作为沟通交流的开始。”
“最近周末还需要打工吗?”
小男孩点头又摇头:“做的时间不长。”
杨星洲看时间不早了,起身说:“吃午饭了吗?没吃的话在我这将就一下。”
小男孩跟着他去厨房,杨星洲抽出几根柴火,塞进土灶里,他用铁钳胡乱拨弄几下,看他略显笨拙的动作,小男孩接过铁钳:“我来吧。”
杨星洲抓抓头发,露出不好意思的笑:“跟着邻居阿姨学了好几次怎么用土灶,还是不太顺。”
小男孩点点头,朝里面吹了吹,火光燃起来,映在他脸上,添了分暖意。
杨星洲见火顺利烧起来,安心淘米煮饭,处理蔬菜和肉片。小男孩坐在靠近火堆的小板凳上,杨星洲站在对面炒菜。两人配合着很快做完简单的三菜一汤,正对院子吃饭。
小炒肉拌着香甜的白米饭更加可口,两个人很快扫光整桌的菜肴。小男孩收拾碗筷,看到院子里的菜,绿绿小小,见旁边还有块空地,提议道:“老师,我可以给你做个土窑,能做烤鱼烤红薯,而且对火候的掌握要求不高。”
杨星洲眼睛一亮,点点头。
小男孩准备水、泥土、石板、木条一系列物件,说干就干。杨星洲看他浇湿黄土,直接开始铲土建造,问道:“不需要图纸吗?”
小男孩指着太阳穴说:“都在脑子里,之前帮人做过。”
杨星洲不再说话,静静看着“巧手匠人”用简易的木石土创造。土窑建三层,底层隔空防水,二三层都可以放柴火,第二层专门为长时间加热提供燃料,第三层升温后放食材,是主要的烘烤箱。每一层用木条铁丝石板隔离,其中一层还放了些长条树叶。
立一根粗壮中空的竹子作烟囱,用沾湿的黄土为整个土窑砌上最后一层,抹平后一个土窑完成。
杨星洲绕着这个像模像样的土窑转了一圈,鼓掌赞叹。小男孩手上还沾着粘粘的泥土,衬得皮肤更白,他听着赞叹嘴角上扬。杨星洲说:“那今晚就吃烤鱼吧,我现在去买鱼。”正要出门,就听到一个清脆的男声“老师您在家吗?”
王友山站在门外,手上拎着条鱼。见杨星洲出来眼睛弯弯,说:“老师,我爸今天钓了几条鱼,送您一条鲤鱼。”
杨星洲接过鱼,让王友山进门,王友山看到正在洗手的解光,报以微笑,解光点头应了,用力搓着手,心里突感压抑。从第一次见到王友山,解光就一直对他没有好感,因为王友山和他一样白的皮肤,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突兀,总是一次次提醒他这肤色从何而来。这次见王友山也来到老师家里,更生出说不清的反感。他回忆起上一次这种感觉,是在上周的物理课上,那天的内容是光学,讲完基础知识点后,老师突然让他们找找“光”,把找到的光写在纸上递给他。
解光转头四处看,日光灯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光,但这些没有什么意思,他不打算写上去,目光转回讲台上的老师,他低头看着玻璃瓶里的花,今天是朵淡黄色的花。
解光最后递上纸条,上面写着“我把杨老师看成光”。他坐回位置,听到赵巧雪像只叽叽喳喳的小鸟,积极地问周围人写了什么,他没有仔细听,只听到王友山说了句“杨老师,我写的是杨老师”。
解光怔怔看着桌上的物理书,心里闷闷的。
就和现在一样。
直到双手泛红,解光也不明白这别扭的情绪从何而来。手上有些疼,他调节心情,关了水龙头,走去院子里。
王友山将木柴塞进两层土窑里,轻轻拨弄着,火光渐旺,顶上冒着白烟。杨星洲在一旁料理鲤鱼,鱼鳞和内脏已经除得干干净净,在表面浇上烧酒,均匀涂抹食盐,鱼肚塞进葱叶,铺一层姜蒜,倒入酱油。杨星洲抬头问道:“你俩吃辣吗?”得了肯定回答后,再浇上火红的辣椒油。
解光看鱼准备得差不多,用铲子除去土窑第三层的草木灰,铺上一层石子,等杨星洲放鱼进去。杨星洲先丢了几颗小芋头到炉子里,再摆上鱼,盖上薄薄一层盖子。解光用泥土粘着周围,堵住缝隙。
三个人坐在小板凳上等待晚餐,已经晚上七点,天还是透亮,杨星洲守在土窑前,和他们聊各地风情,说到常市不吃鲤鱼,它只用作观赏,他家附近的公园里就有好几个巨大的透明玻璃缸,里面养着各色的鲤鱼,算是公园一景。常市人也河鲜吃,鳜鱼鲈鱼银鱼昂公河虾,种类繁多。
再说到京城,不像云南,春夏秋冬,四季分明,干燥风大,没有雨季旱季之分;复又说到在京城的大学生活,食堂伙食不算好,平常将就,闲时骑自行车去校外调和;周中课多事重,周末可以坐地铁去学校周围转转,看名胜古迹,爬山赏花。
闲聊着,杨星洲敲开盖子,取出烤鱼和芋头。
热辣的鱼鲜味和香糯的淀粉味随着白雾一同涌出。人手一个滚烫的芋头,左右翻动等凉些再吃。杨星洲剥开芋头的皮,咬了一小口,继续聊到丽江大理和昆明,雪山下的文艺古镇,湛蓝清澈的洱海,花团似锦的春城。两个雪孩子眼睛里闪着光,专心致志地听着有趣见闻。吃完手上的芋头,杨星洲说:“你们想不想去大理玩?”
两人嘴里含着芋头,只会点头。
“那这样,如果你们期末考试进步的话,年后我就带你们去大理玩两天。”
说完将烤鱼放在洗净的芭蕉叶上,红艳的辣椒油和雪白的鱼肉对比强烈,丰厚的佐料为绵软的肉质添了味觉上的刺激。
夜幕低垂,火炉暖暖,两个小孩,一个大人,共谈趣事。
之后解光和王友山不时来杨星洲这儿,送点家里的食物或者问学业上的问题,时间充足的话,还会帮杨星洲照顾一下院子里的植物。
2008年的最后一天晚上,窗外落着淅淅沥沥的雨,阴湿冷。解光拎着黄瓜和玉米来到杨星洲家,杨星洲对解光的到来习以为常,他走去厨房,把玉米放在柴火堆里,简单炒了两个菜,菜端上桌时,玉米也烤好了。
今天冷,两个人搬着桌子在火炉旁吃饭。手上掰着玉米,剥开焦黑外皮,显出一排排金黄的玉米粒,偶尔几颗沾上点黑色。杨星洲吃完半个玉米,看火焰变小,顺手拿过铁钳,挑了挑火。他现在已经掌握土灶的使用方法,能熟练的调整火候。
杨星洲、解光在一起时不怎么说话,两个人都习惯安静相处,听着雨声,看着跳跃的火焰。
解光吃完饭,垂下眼睛说:“老师,我今天能住你家吗?”
杨星洲愣了一下,猜测应该是他大伯又闹事了,微笑着点头。
夜已深,解光躺在家里唯一一张床上,只露出头,眨眼睛盯着床边的杨星洲。杨星洲想了想,说:“你先睡吧,我现在不困。开着灯能睡着吗?”
解光乖巧回答:“可以的。”
杨星洲留了书桌前的台灯,伏案写信。解光偷偷打量着老师灯光下的侧脸,温柔又带着惆怅,这神情很熟悉。解光常常注意到,课间闲暇时,老师会来到悬崖边他种的三角梅旁,手指捏着绿叶,他的目光越过峡谷深山,一直到天边。解光觉得那个时候的老师是天上的星星,闪着光却离得远,不是他能够触碰到的。
至少现在老师就在床边桌前,解光想着,眼皮渐沉,进入梦乡。
2008年的最后一天,屋里两个人一起跨年,一个熟睡,一个写信。
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