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體

06

热门小说推荐

关于死亡

-----正文-----

东亚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经历压抑、悲伤与不被理解,这些情绪足以摧毁他们的一生。书中的女孩们所走过的成长之路,恰如一面镜子,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缩影。

那些活下来的孩子,都是幸存者。吴依光是,我们也是。但这究竟是幸运,还是不幸,却很难界定。

也许我们只是被迫成为看似坚强的幸存者。

所有关于死亡与死者的叙述,都是由生者进行的。所有对于死后世界的描写,都是生者的想象与虚构。当一个人出生时,我们会说恭喜,但我们并不知道他的未来如何。当一个人死亡时,我们会说节哀,但我们并不知道他死后的世界怎样。

如果一个人活着只剩痛苦,是否值得恭喜?如果一个人死后幸福安宁,是否需要悲伤?我们没有选择是否出生的自由,是否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力?

人人都说“人生苦短”,你却觉得“人生苦长”。死是苦的,生也是苦的。活下来的那些人,究竟是幸运的,还是被迫成为了坚强的幸存者?过去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还活着,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?

我总是在思考这些问题,相信你们也是。我们都没有答案。

死亡太迷人,却没有一个亲身经历过死亡的人能够讲述。小说中,吴依光活了下来,通过她的视角探寻,我们勉强拼凑出了一个他人眼中的苏明绚。取消的成果发表、跟梦露的龃龉、在家中感到孤单、想要成为偶像的愿望、对自己的漠然而懊悔、跟王澄忆的分别……在小说中,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苏明绚,却还是难以构成一个理所当然的她自杀的原因。

苏明绚死后,很多人感到难过,也有人责怪她,就这样一声不吭地退出了跑道,甚至没有抱怨一声好累。她究竟是怀着遗憾与不满死去,还是奔向解脱与新生,没有人知道。而她已经死去,再也没有办法为自己发声。

也许人类注定无法相互理解,每一次我们互相说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,我们并非在叙述事实,而是在许愿。生命的独特也在于,我穷尽一切,也无法理解你,只能接近。

我写下这个故事,试图按我的想象和理解,叙述苏明绚死前的一天。某种程度上,这是十七岁的我、现在的我与十七岁的苏明绚的共同体。我没有办法把我们分开。

从小到大,我接触过很多次死亡。六岁的时候,外公因为车祸去世,我问妈妈,死掉的外公去哪儿了?她回答,比现在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地方,没有痛苦,也没有任何你所能想到的烦恼,只有宁静跟安详。那是我们每个人死后都要去的地方。我还想接着问,但是葬礼上太忙了,妈妈要和很多人说话,我很快被牵到了别处。

如果每个人死后都要去那儿,那外公的爸爸妈妈和朋友们应该也在。列车通往的黄泉站,月台站满了来迎人的已故者。我想,这哪里是悲剧,这是团圆。为什么要哭呢?

等我长大了一些,看了一些书,自己渐渐就明白了,那是大人们怕我难受,才这样说。书上讲,世界上没有鬼魂,也没有来世,死了就是死了,再也没有意识,与人世间所有事物永别。我好害怕,世界这么美好,我想活着,也想大家都活着。

越长大,经历的生离死别越来越多,我越来越感觉,世界好像没那么值得活。认识的学姐前一天才一起聊过天,第二天就从18楼的高空跳下;熟悉的学妹放学前还发了朋友圈,晚上就从桥上跳入河中;同桌了三年的初中同学,在她去世后的某天突然得知,她初中时就患有抑郁症,长袖下是满是疤痕的手腕……对她们来说,死亡是一颗沉重而干净的果实,吃下去,可以医治太多活着的病症。

在我看来,死亡对于苏明绚来说,也是如此。她在自杀之前,从未想过去死,

她只是突然想逃。

于是她向前走,走向宁静与平和,脱离无边苦海,抵达了吴依光、锺凉、青没有抵达之处。

我尊重人们自杀的选择,如果他们对此感到解脱。

但我仍会悲伤。

伊壁鸠鲁说:“死不是死者的不幸,而是生者的不幸。”一个人的死,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过是多了一座坟墓。但对于相依为命的人来说,却是整个世界都被坟墓掩埋。我如此舍不得的人,就这样狠心离开,没有丝毫留恋。

但不论如何,死去的人已经死去,活着的人却还要继续。我希望能在文章中传达一些什么,不是将我们心爱之人从死亡中带回的方法,而是一些反思。去反思你是否曾经忽略了一些声音,那些你曾以为是无病呻吟的东西,可能是所爱之人在向你告别。

说一声再见,就是死去一点点。

-----

最近更新小说

最重要的小事